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

“大發展”工作格局助民企走上成功路

成都有22萬家民營企業,迷你倉民間投資總額達1740.4億元,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55.2%;非公企業納稅601.67億元,占全市稅收的67.8%;非公企業就業率達80%;全市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9%以上;非公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9.4%……在非公經濟占全市GDP半壁"江山"的發展勢頭下,成都市工商聯的"大發展"工作格局,將幫助更多民營企業實現財富夢想,走上成功之路。在新形勢下求發展2013年,成都進入工業化、城鎮化的加速期,但非公經濟中加工貿易、資源依賴型、能源消耗型企業占比較大,處於產業鏈低端的企業數量較多;非公企業在融資、市場准入、轉型升級、人才隊伍等方面還存在問題;部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發展理念落後、社會責任感不強。要在新形勢下求發展,市工商聯必須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力量,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,加強區域合作,不斷提高西部內陸經濟水平。抓好企業黨建工作在抓好經濟大發展的同時,市工商聯還努力抓好企業黨建工作,促進民營企業大發展:市工商聯現有直屬會員企業196家,110家建立了黨組織;有69家直屬商會,19家建立了黨組織。在非公企業中,號召黨員戴著黨徽上崗,要求黨組織在員工中發揮軟實力作用,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,促進民營企業大發展,增進非公經濟人士對黨的信任。幫助企業三個創新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,提高質儲存和效益。目前,成都市有一大批民營企業面臨轉型升級二次創業,如何迅速適應新形勢,實現新的發展,創新是關鍵。2013年,市工商聯積極幫助會員企業做好三個創新:一是產業布局創新。加大對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、物聯網、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布局,幫助企業加快進入休閒旅遊、社區服務、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和軟件服務業、電子商務等技術性服務業,將原有產業層次提檔升級,讓企業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;二是技術創新。在市工商聯的幫助下,我市民營企業不斷開發核心技術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。技術創新帶動了產品創新、品牌創新和生產經營模式創新,將價值鏈向研發、標準制定、銷售服務和品牌建設拓展;三是管理模式創新。建立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各項配套制度。市工商聯為民營企業家提供了多種管理培訓,很多企業漸漸擯棄了家族式管理、家族式決策的思維,採用了更為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模式,從而保證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。管理模式、機制的創新,更好地促進了我市民營企業大發展和民營經濟大發展。 高樹祥 成都晚報記者 嚴蓉 熊莉名詞解釋"大發展"工作格局:就是面對新的形勢,成都市工商聯工作必須放在凝聚最廣泛社會力量、發展壯大愛國統一戰線、鞏固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去認識,要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層面去思考,牢牢把握統戰性、充分發揮經濟性、切實體現民間性,始終堅持"三性"有機統一,開創工作新局面,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。mini storag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