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以林“護”城 植綠“秀”城 排汙“淨”城 長春打造“綠色宜居森林城”
本報記者 李己平 梁劍簫 雖然已是冬日,迷你倉但在吉林長春的城市街頭,那些曲徑通幽的園林依然讓人心曠神怡。近年來,隨著長春市《庭院綠化管理辦法》、《公園條例》的相繼出台以及建設綠色宜居森林城市多個規劃的編制完善,長春的城市面貌大為改善,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斷提升。去年底,長春市又進一步提出了"打造幸福長春,建設綠色宜居森林城,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"的戰略目標,要求從2013年至2030年分近期、中期、遠期3個階段圍繞建設綠色宜居森林城市進行系統規劃。在長春市園林局總工程師孫欣雨的辦公桌上,放著一本《長春市綠色宜居森林城之生態綠地系統專項規劃(2013-2030)》。他告訴記者:"過去一般是先將'土地'這個大盤子一塊塊地分割好,哪裡是商業區、哪裡是住宅區,都安排妥當之後才決定哪一塊地用來綠化。這一次我們則採取綠化為先的原則,先規定了哪些區域不能動,提前占據生態建設的制高點。"正是樹立"搶佔生態制高點"戰略構想,長春市"以林護城"的總體思路得以實現。在長春市淨月高新技術開發區的"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"里,一棵棵落葉松高聳入雲。"淨月潭森林公園的負氧離子含量是長春市市區的400倍。"淨月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管樹森興致盎然地介紹說,近年來,淨月高新開發區在此定期舉辦"國際定向節"、"國際森林滑雪節"和"國際徒步節"等活動,將自然生態和運動巧妙地融于一處,吸引了�多海內外賓客前來比賽。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淨月高新開發區的東部,擁有100平方公里的人工森林和4.32平方公里的水域,是長春市的"綠核"、"肺葉";而在淨月高新開發文件倉的南部和西部,則分別是有著"長春明珠"美譽的新立湖國家水利風景區和有著長春市"母親河"之稱的伊通河。東林、南水、西河,形成渾然一體的自然生態體系布局,分而不斷,隔而不離,成為長春市中心城區的第一生態屏障。長春市南關區"百花園"內的各色美景令人目不暇接。百花園融花、草、樹、水和人文景觀于一體,這裡"動態"的植綠"秀"城獨具特色。而不遠處的百木園則以樹木為主,既有參天老樹,也不乏初育幼苗,給人以更多"靜態"享受。在百木園內,記者發現了一件新鮮事:園內衛生間的排汙工作由一些"生物菌落"承擔起來。百木園苗木中心主任劉培生說,排泄物通過下水管道直接進入一個含有大量生物菌落的汙水池,菌落可將排泄物完全分解,變成可以再利用的液態物。這只是長春市排汙"淨"城的措施之一。伊通河流經長春市區18.75公里,一直是長春市環境治理的一個重點,積存了大量的城市垃圾。在採取擴容和注水的方式加以治理後,如今的伊通河已變成一個水上公園。和伊通河一樣經治理煥然一新的,還有面積近11.97平方公里的北湖國家濕地公園、濕地園等。"現在,附近的居民們都愛到這裡來散步、聊天,濕地園也由此成為長春市寶貴的濕地資源之一。"長春市綠化管理處管理科科長王凱說。據介紹,截至9月末,長春已投入資金約30億元進行綠化建設。目前,長春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.5%,綠地率達36.5%。吉林省委常委、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向記者表示,未來長春還將突出抓好以石頭口門、飲馬河等為重點的濕地群落建設,加快建設一批汙水處理廠,治理好伊通河、城市明溝等區域,形成美麗、清澈、生態的城市水域。存倉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