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

遭遇就業歧視請勇敢維權

新華社資料圖  人才市場內由來已久的性別歧視,迷你倉沙田給鄭楚然留下了不愉快的記憶。但與招聘海報上"只招男性"或"男性優先"的顯性措辭相比,易被更多人忽視的,實際是職場里隱形的性別歧視。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一份就業歧視調查報告顯示,在國內最高規格的崗位競技場———國家公務員招考中,亦普遍存在健康、年齡、性別及戶籍、地域等方面的歧視性要求。  華南理工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劉善仕告訴記者,反就業歧視是一個國際性行動。而我國2007年正式實施的《就業促進法》,亦明確規定反對就業歧視。  既然有法可依,求職者在遭遇性別歧視後,應該怎麼辦?廣州市人社局勞動監察支隊支招:留存證據,勇敢維權。  ■新公益周刊記者 潘芝珍  重男輕女,多為節約成本  從廣大畢業兩年,小雨換過三份工作,按她的話說,在求職的過程中,性別歧視"如影隨形"。  "去年應聘一家網站的後台管理,發了簡歷,得到的回複就一句話,'我們希望招個男生'"接下來謀求的幾份工作,或明或暗,對方均流露出對女性的"嫌棄"。小雨苦笑著告訴記者,甚至有一家化妝品企業的面試官對她"敞開天窗說亮話",建議小雨延遲結婚生子的計劃,如果可以,則辦理入職手續。  企業因何"重男輕女"?華南師範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周賢日一語道破———擔心支付生育成本。他說,在�多專家共同草擬的《反就業歧視法》中就有一條:"用人單位招錄勞動者時,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,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。"對此他建議,生育是個社會化的問題,"要通過實現生育保險的社會化,降低生育成本、促進企業在生育成本上的合理分配"。  但這些就業歧視,則被另一些人認為是正常的招聘條件。一位企業HR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即使生育保險可減輕企業招用女員工的負擔,可長期來講,因女性在家庭中承擔著更多責任,勢必分散她們的工作熱情與精力。"節約用工成本是企業要考慮的一大要素,同等條件下能招到男性,我們肯定不會選擇女性。"他說,企業用工也應有自主權,不該被詬病。  公平就業與自主用人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?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,廣東勞動學會副會長羅明忠認為,企業用工自主權的定義,必須在法律框架之內,而越線之後的所謂自主,不僅不該被接受,還要受到勞動監察部門懲戒。  他解釋說,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就業及職業歧視的公約,限定就業歧視的範圍包括種族、膚色、性別、民族血統或社會出身等。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制定了平等就業法律的國家,將就業歧視的範圍進一步擴大,一般包括年齡、性別、殘障、婚姻狀態等。如何分辨招聘中是否存在歧視,需要用人單位對門檻限制做出解釋,具體崗位,是否必須限定只有男性才可以勝任。如果缺少足夠的理由,限制條件就有歧視嫌疑。  僧多粥少,單位預設歧視  時至今日,記者仍可在各種招聘廣告中讀到或明或暗的性別定向。我們不得不問,職場性別歧視因何難禁絕?  劉善仕認為,傳統觀念、社會偏見及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市場格局,是造成就業性別歧視的主迷你倉價錢原因。  新公益記者走訪得知,就業形式嚴峻的當下,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突出,僧多粥少的現狀導致"分粥者"獨大,並因此制定"遊戲"規則。  "我招一個文員,4000元月薪。說實話,大專生就能幹,但有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遞簡歷,你說我要不要提高錄用標準?如果還可以在男女間再做選擇,我肯定要本科男。"廣州某大型醫藥公司招聘人員直言,正是人才市場供需不匹配,才讓用人單位有了挑剔的可能和資本。 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,既然是大專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,為何一定要"本科男"?企業HR解密:用工單位因供需矛盾預設歧視,比如將"大專以上"調整為"本科以上",除能招到更優秀的人才外,還大大減輕了招聘單位的工作量,"限定的條件越多,挑選的範圍就越小,這樣可以降低篩選成本、縮短篩選過程。"  毋庸置疑的是,用工單位的預設歧視,必然讓更多人失去平等競爭的機會。  除勞動力市場供需關係外,若深入分析,周賢日認為,傳統觀念、文化習俗也是造成性別歧視的重要因素。"社會的一個刻板印象,是女人要回家帶孩子。"他說,這樣的觀念習俗也嚴重影響了女性獲取職場公平,讓她們長期為家事所累,甚至在事業升遷期也得不到平等競爭。  周賢日提出,若社會公共服務建設能考慮該項支出,相信很多女性可以理直氣壯地走上工作崗位,與男性並肩在公平的職場起跑線上。  奇葩就業歧視  公司老闆屬牛,所以屬牛請繞行!  出差多,所以"只限男性,會喝酒,能吃辣"  姓裴、付(傅)者暫不錄用  "限211院校畢業"  "存款20萬元以上"  QQ級別××級以上不錄用  "謝絕××星座"  "不錄用××省求職者"    ●支招    遭遇歧視  注意搜集證據  性別歧視不止出現在人才市場。中國政法大學曾在去年公佈2011年國家公務員招考就業歧視調查報告,結果顯示,該年度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所涉及的9762個崗位中,性別歧視僅次于制度性的健康和年齡歧視、政治面貌歧視,以占總職位數的15.6%的歧視比例,位列歧視理由前三名。  職場性別歧視之劇,可窺一斑。  如何為女性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?劉善仕認為,健全法律法規、引導企業理性用工、鼓勵勞動者主動維權是實現就業公平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。"需要國家合理的制度安排,也需要用工單位主動取消招聘海報中的歧視門檻。當然,勞動者一方,如果遭遇歧視,可以舉證投訴,讓執法部門去懲戒違規企業。"  新公益周刊記者從廣州市勞動監察部門瞭解到,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民間發聲很大,但真正尋求法律援助的個人,卻是鳳毛麟角。對此,廣州勞動監察支隊某負責人猜測,難取證可能是遭遇歧視者放棄投訴的重要原因。他建議,遭遇性別歧視後,求職者要注意搜集證據,舉證要求維權。而周賢日則提醒,包括招聘簡章、廣告內條文,或其他相關以性別為由不錄用的來往郵件、信息,均可作為證據留存。  "輿論也有很關鍵的作用。"劉善仕說,媒體或一些公益團隊的加入,可能幫助勞動者平等就業。"一個經典案例的判決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討論,都能起到警示作用。"潘芝珍迷你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